高中生小北在短短幾天內親歷了網絡的熱和冷。2013年12月9日,她的一條求助微博在9個小時內獲得了10萬轉發:她哄騙挑食的妹妹說吃青菜就可以防治霧霾,沒想到妹妹要百度找答案,希望大家在妹妹的百度提問里回答青菜,不要戳穿這個善意的謊言。幾乎一夜之間,在有關“霧霾”的問題下,都有各行各業的網友“神回覆”:吃青菜吧。理由從“葉綠素”到“神明附體”,花樣百出。“吃青菜”這個普普普通的短語躍居熱門話題排行榜前三。
  網絡詞語被公眾甚至媒體追捧已經不是新鮮事了。過去的一年,我們的情緒表達有了“我夥獃”、“何棄療”、“喜大普奔”等詞語的幫助,“中國大媽”、“土豪”以群像的姿態從各類話題現象里走出來。“1314”交替,有人思考熱詞背後的文化現象,有人剖析熱詞蘊含的情感衝突。喧囂過去,新詞登場。
 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、文化研究學者吳靖說:“經過一陣子,一批熱詞消失了,新一批出現,這是因為熱詞背後的議題消失了,有新的議題出現了,還是說舊的議題一直存在,只不過是大家在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命名它,而且在不斷遺忘之前的名字?”
  網絡熱詞的壽命有多長
  一個事件類熱詞的最長壽命是52天。
  這是錢兵通過對百度事件類熱詞的模型分析發現的。2012年,錢兵在一家數據公司做分析工作。因為純粹的興趣,他開始著手熱詞熱度及周期的研究。
  網上一個IP的一次搜索,熱度為1。一個熱詞的熱度會在開始的十幾天內由零陡然達到5000左右,在高點又迅速回落,低緩延伸數十天。錢兵得出的最終周期預測曲線看起來是一個鋒利的銳角,拖著一條臨終病人心電圖似的平尾巴。
  “嫦娥登月”、“三中全會”這樣的時事政治事件周期最長,差不多有52天。自然類事件如“某地霧霾”通常持續17天左右,但是平均熱度較高,且會在出現的最開始幾天就達到高峰。不痛不癢的娛樂八卦,預測盛衰21天,平均熱度也僅4800左右。很多時候,未等影響擴散,新一輪已經開始了。
  吳靖認為,新創造的詞語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沉積,才能讓大家有機會來在日常生活里使用,“對這個詞語的含義達成共識,從而在共同的議題里,這樣才能進入社會的記憶里”。當然,這個“一定時間”因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,各有標準。2013年網絡流行詞語里有個詞——“累覺不愛”。這個詞的意思是“很累,感覺不會再愛了”,被網友廣泛應用於各種表達無奈、疲憊或者對不認同的人事不願評價的場合,多帶有調侃意味。這個詞的來源在2013年終盤點時才被再次提起。原來是豆瓣上一個小男生描述自己多段“感情經歷”的文章里的句子。實際上,再往遠處看,2011年已經有熱詞抒發了類似的感情,也源於宣稱“看到會流淚”,常見於人人網等社交平臺的情感文章。這個詞就是“傷不起”。如今,這個詞已經很難見到了。
  也就是說,在一個更長的時段里,這些湍流里的詞語“並沒有進入正規的歷史敘事”里,沒有被浪潮拍打上岸,成為一個時代的鸚鵡螺,而是沉寂在了網絡海洋的萬頃波濤之下。
  網絡熱詞的冷思考
 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志安在網上擁有15萬粉絲。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:網絡熱詞是包含著網友對社會現狀的思索的,比如去年火起來的“土豪”是對富有卻缺乏文化素質者的戲謔,這樣的思索能夠帶來公共討論。然而,網絡傳播本身具有娛樂化的傾向,這樣的討論很可能停留在一個很表層的階段,難以形成議題。熱詞的轉瞬即逝更是加劇了這種趨勢。
  “人對於社會的記憶實際上是一個積累的過程,會對處理當下的事件有所影響。”吳靖說,“當註意力不再集中在議題本身時,詞語蘊含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情緒沒有被認真地思考。沒有承載社會記憶,無法凝聚社會認同。話題的討論和關註不夠深入,達不到公共討論的標準就消失了。”
  錢兵的研究里,傳統媒體與網絡社區親密地共生著:每1000次新聞報道或宣傳,平均可延長熱詞周期兩天。並且,媒體報道對負面的熱詞衰退期的影響尤為明顯。每10次的報道就可以延長熱詞周期2.3天,但當報道數量達到1000以上時,對負面熱詞的衰退期延長作用幾乎沒有了。
  一段時間以來,唱衰傳統媒體的聲音不絕於耳,網絡顯得像一個入侵者。但在吳靖看來,網絡對傳統媒體的衝擊不過是對其市場的衝擊,它並沒有創造一種超越前者的故事邏輯。“網絡越來越像大眾傳媒了。”吳靖感嘆道。
  “原來以為網絡帶來新的傳播模式是一種創新的突破大眾傳媒的模式,即突破專家、精英和資本來壟斷的文化傳播,可以讓草根參與到傳播故事中。”吳靖說,“但這個潛力和可能性越來越小。”
  她解釋說:“自由表達的權力並不是傳播權。人人都可以自由表達,但這種表達並不一定是有效果的。比方在微博上,你可以傳達任何你傳達的內容。但是缺少有質量的粉絲,表達了也沒有人轉,沒人關註。而韓寒一條逗號的微博,就可以獲得上萬轉發。傳播權和內容是割裂的,獲得傳播權的不一定有實質的內容:有重要的內容不一定獲得傳播權。這是很多問題的根本,包括新詞。”
  吳靖認為,網絡熱詞的民間生產被網絡放大,營銷商家、媒體機構以及任何有宣傳和營銷意圖都可以參與其中,享用利益。消費者的好奇在被不斷推動:不斷地去關註更新的事物,關註時間則一短再短。
  在張志安看來,網絡熱詞可以同時具有公共性和商業性;網絡可以同時容納商業力量和草根聲音;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可以具備同樣的商業邏輯,這並不矛盾。
  網絡熱詞中的淚與笑
  對“吃青菜”熱詞里的小北來說:不經意間營造出來的熱詞成為過去,但在熱詞漩渦里的自己還要繼續生活。
  因為在動漫相關的網絡社區的活躍,小北的微博頁面不乏陌生人的關註。但是10萬人的熱度還是讓她嚇了一跳。她微博右上方不斷的有顯示“關註”、“轉發”或“評論”的提示蹦出來,自己本能地不斷去點,卻怎麼也點不完。
  關註在逐漸平息。她發佈了姐妹倆親親密密的拉手照,向幫助自己的陌生網友道謝。很快有網絡媒體翻出了她的自拍照,接著被平面媒體轉載。逐漸開始有聲音到她的頁面質疑:這是話題炒作麽?你想紅吧。同時,真有商家找到她,希望她能在自己的微博上做一些宣傳,她略有些驚恐地拒絕了。12月14日,她發微博說;“不要再叫我‘青菜哥’或‘青菜姐’啦。”然而,事態朝著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。身邊有不熟悉的校友開始懷疑她故意博取知名度,更多陌生人開始關註她的一言一行,併在她的頁面進行負面的評價。天涯等論壇上,有關她的帖子已經建成“高樓”。她躲在自己的房間默默地刷了一天微博,終於忍不住大哭了一場。又過了一段時間,她開始“自衛”,在微博上公佈和網友私信衝突的截屏。再過了一段時間,連這樣的對峙也少見了,她暴增的粉絲數有所回落,評論和轉發數量卻也穩定在一個較以前更高的水平上了。
  新年到來,“青菜”的是是非非逐漸被遺忘了。小北也還是那個普通高中女生,不太穿裙子,最喜歡動漫“二次元”,相信星座,坐在教室第一排與每周一次的考試鬥爭,願望是“做個學霸”,卻也會一不小心晚睡而懊惱。
  她的那條熱詞微博的傳播路徑在分析工具里看起來,像一朵小星雲,最中心是自己,內里是她所熟悉的朋友,轉髮帶動轉發形成螺旋狀的引爆。構成這個星雲10萬個聲音里,99%是沒有認證的普通網友。
  這隻是無數朵星雲中的一隻,小北也僅僅是無數人中的一個。
  (原標題:逼近網絡熱詞的真相)
(編輯:SN085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z59ozqyw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